产品展示

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科技创新空间供给带动区域产业升级
城市应当把握活力和创新力两大未来竞争力之关键所在,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科技创新园区是“新质生产力”空间供给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的空间供给及其对创新网络的构建作用,是科技创新园区规划的核心命题。本文利用园区大数据、企业大数据、专利大数据,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园区开展区位特征分析、创新功能承载评估及其在创新网络节点中的角色描述,以重新审视科技创新园区作为科技创新空间供给的有效性。从而,回答“科技创新园区的规划是否真的有效起到了通过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带动区域产业升级或新兴产业培育的作用?”以及“规划的空间供给应该如何响应创新需求”,为“创新是否可以被规划?”的议题提供另一个侧面的答案。
原标题:《科技创新园区空间供给、创新功能与网络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园区为例》
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路径之一,也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科技创新园区是科技创新要素聚集的空间载体,创新是科技园区的灵魂,也是地区甚至区域产业发展持续的动力来源。因此,科技创新园区的研究应当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相互作用关系视角下开展。
在既有研究中,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推动机制及其所需的空间供给,对创新参与者的网络组织研究和对创新网络的空间响应研究,是科技创新园区规划的两个核心命题。
针对创新参与者的网络组织研究的核心观点认为,完整的创新网络需要包含科研机构、科技服务、高端服务和运营企业,实现创新要素聚集、研发活动、成果转化、批量生产、市场投放等多个环节链条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并可以通过科技创新网络的跨区域协作来实现。因此,当前对科技创新园区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单一以其空间上的直接产出作为衡量标准,而应将其置于其所处的创新网络中进行刻画与评价。
对创新网络的空间响应研究普遍认为,未来科技创新空间建设应当从传统空间规划向以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为重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及国际经验表明,科技创新空间呈现出政府主导与市场内生并存、郊区拓展与城区聚合并存的特征,科技创新并不完全发生于规划的科技创新空间,而是存在从“园区”走向“城市”的普遍趋势,未来的创新空间供给需同时优化增量空间配给和存量空间利用。
(1)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硬科技”领域,集聚创新要素,抢占技术制高点,为技术壁垒高、研发难度大、同时国产化替代需求强的行业领域提供强大的科研支持,将相应科研成果进行产业转化;
(2)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围绕企业需求建立创新生态平台,激励企业持续进行研发创新,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企业需求与快速迭代创新的良性互动;
(3)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已有的制造业基础,为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科研技术支撑和产业化服务,常见于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地区。
知识型科技创新园区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院、中试平台等作为核心功能业态,目的是通过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技术研究,提升创新链支持产业链锻长板和补短板过程中的技术攻关能力,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剑桥科技园等。
产业型科技创新园区以制造业创新中心、校企联合研发与技术中心、校企产业联盟等作为核心功能业态,目的是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土壤,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中的主体作用,如广州中新知识城、天津滨海高新区等。
服务型科技创新园区以众创空间、科技中介、知识产权、科技企业孵化器、金融服务机构等作为核心功能业态,通过为创新创业提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营造包含人才、资金等核心要素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生态,如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等。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园区的价值并非仅在于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发地,更重要的是对于区域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带动作用。
创新网络的构建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关键,依赖于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和组织邻近。地理邻近的创新作用表现在,地方设置科技创新空间载体可以提升特定周边空间范围内的产业创新水平;认知邻近的创新作用表现在,把特定行业和产业技术领域能有效开展创新对话的产学研资源聚集在一起;组织邻近的创新作用表现在,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共享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品牌,如“中关村”和“上海张江”等。后两者孕育了产业研究院和产业飞地等跨越地理邻近的科技创新空间载体。
通过科技创新园区承载的创新功能评估及其在创新网络节点中的角色评估,可以重新审视科技创新园区作为科技创新空间供给的有效性。从而,回答“科技创新园区的规划是否真的有效起到了通过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带动区域产业升级或新兴产业培育的作用?”以及“规划的空间供给应该如何响应创新需求”,为“创新是否可以被规划?”的议题提供另一个侧面的答案。
本文中使用的园区数据均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大数据库中含地理围栏的园区数据1。以“科创”“科学”“科技创新”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全国共计1253条数据,将其定义为本文研究的“科技创新园区”。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典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四个城市拥有科技创新园区共计353个,占全国总量的近30%,且上述四个城市涵盖的科技创新园区较为全面,包含“科创”“科学”“科技创新”三个关键词的园区均有涉及。* 1 科技创新园区数据均源自前瞻产业研究院(截至2024年2月份)。
科技创新园区距离城市中心的平均距离约为23公里。通过分析科技创新园区距离城市中心距离发现,四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园区距离城市中心平均距离约为23公里。其中广州市距离城市中心平均距离最短(19.3公里),小于北京市(23.6公里)、深圳市(23.0公里)和上海市(25.3公里)。
在距离城市中心0-10公里的区间内,科技创新园区相对较少,其占比为8.22%。距离城市中心10-40公里区间内,科技创新园区最多,其占比为84.14%。其中,0-4公顷的地块级小型园区数量较多,为214个。距离城市中心40公里以上的区域,科技创新园区数量逐渐减少。
从北上广深四个典型城市情况来看,科技创新园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具体来看,北京市科技创新园区主要分布在海淀区和昌平区,上海市科技创新园区主要分布在上海五大新城(松江区、浦东新区、奉贤区),广州市科技创新园区主要分布在黄埔区、白云区,深圳市科技创新园区主要分布在宝安区。
从科技创新园区承载企业类型角度看,北京市和上海市的科技创新园区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行业类型的企业最多,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其中,上海市科技创新园区内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数量突出。深圳市和广州市科技创新园区内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较多,与科技创新导向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深圳市科技创新园区内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量超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从科技创新园区用地效率角度看,上海市科技创新园区、企业数量、亩均企业数量均高于其他三个城市;深圳市园区数量最少,但企业数量和亩均企业数量位居第二,单位园区面积上承载注册企业数量较多。
从科技创新园区所处区位差异角度上看,土地价值高、政策优惠、环境较好的区域亩均企业数量较多。北京市东城区(核心区)、丰台区(城市功能拓展区)、上海市五大新城的金山区和奉贤区、广州市天河区和南沙区、深圳市福田区和龙岗区,亩均企业数量较高。远郊区县通常具有税收等招商优惠政策,由此产生较高的亩均注册企业数量。
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科技创新园区规模呈现显著“轻量化”特征。4公顷以下的园区数量占比达到71.95%。大于16公顷,即相当于大于400米×400米大型街区尺度下的园区数量仅有16个。
综合对比科技创新园区名称和规模发现,科创园、创新社区、科创工坊、创新基地等名称的园区,规模基本在4公顷以下,一般以一栋或多栋相连的楼宇形态存在;科学城、联合谷、科创示范区等名称的园区,面积基本在10公顷以上。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园区内企业所属行业重新分类,分为知识型、产业型、服务型。其中,知识型企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占主导,本文将所属行业为研究和试验发展(M73)的企业分类为“知识型”;产业型企业以生产制造和专业技术服务活动为主导,本文将所属行业为制造业(C)、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专业技术服务业(M74)的企业分类为“产业型”;服务型企业以科创服务、企业服务类活动为主导,本文将所属行业为商务服务业(L72)、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M75)、金融业(J)的企业分类为“服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主导功能进行再次整合分类为知识型园区、产业型园区、服务型园区和复合型园区。
北上广深科技创新园区内现有注册企业共计45569家。经上述分类统计后,知识型企业2019家,占比4.4%;产业型企业9841家,占比21.6%;服务型企业15770家,占比34.6%;不属于以上三种分类的企业17939家,占比39.4%,其主营业务方向与科技创新园区主导功能的一致性不强。不属于以上三种分类的17939家企业中,批发业企业为主,共8406家,占园区内所有企业数量的18.4%;其次是零售业,共2865家企业,占所有企业数量的6.3%;此外还包括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文化艺术业、房地产业、道路运输业等行业类型的企业共6668家,占园区内所有企业数量的14.6%。
分别对比每个园区内知识型、产业型、服务型企业的数量占比与所有园区内该类企业数量占比的平均值。当园区内该类企业占比高于所有园区占比平均值时,则给该园区赋予知识型、产业型或服务型的标签。当一个园区内有两种或三种类型的企业数量占比均超过所有园区平均值时,则给该园区赋予相应的复合型园区标签。
根据下表的园区分类统计结果来看,北上广深科技创新园区的创新主导功能以产业型和服务型为主。其中,北京市以服务型园区为主,上海市、深圳市以产业型园区为主,广州市以复合型园区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有83家园区不属于知识型、产业型、服务型三种类型当中的任何一种,占所有园区数量的23.5%,主要位于上海。在这部分园区中,有超过四成的企业属于批发零售业,尽管园区内仍然有部分商务服务业、科技推广、软件信息服务等与科创活动强相关的企业,但其占比不到三成。其虽以科技创新类命名,但实际产业承载功能却未显示出创新导向。
专利数量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通常以“专利”作为媒介,专利共同申请和专利转让是刻画创新网络的两个重要侧面。通过提取园区内企业的专利及其共同的专利权人、专利权转让对象企业,分析园区在专利合作网络和专利转让网络中的角色作用。
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提出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并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核心内涵和战略任务。据此,本文提取2006年至今的专利数据(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北上广深各城市科技创新园区内与全市建成区注册企业的地均专利产出密度2,结果发现,四个城市科技创新园区内注册企业的地均专利产出密度,均远高于全市建成区注册企业的地均专利产出密度。其中,对原创性的要求最高、专利审核时间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在园区内外的地均产出密度差异更显著。*2 通过数据预研究发现,在北京市内的科技创新园区中,未来科学城占地面积162平方公里,是面积排名第二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87倍。由于未来科学城的园区面积属于非典型情况,因此专利分析部分去除了此条园区数据。
将四个城市中园区内与全市建成区的地均专利以倍差方式直观表达,发现广州的倍差最高,达到了17.6,远高于其他三个城市5-7之间的水平,说明广州的专利产出相较于其他三个城市,在科技创新园区中更加集中。对于发明专利而言,该倍差特征更为明显。
科技创新园区内外主体(企业、高校、个人)之间的专利共同申请和专利转让是园区创新能力外溢或创新正外部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专利共同申请代表着多个创新主体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共建与互补,而专利转让则代表创新链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
2006年至今,北上广深所有科技创新园区注册企业中,共5209家获得过专利授权,占园区内所有企业总数的11.4%,上述企业共获得96296项专利。将其中原始专利权人存在多个主体的专利认为是专利共同申请。对比原始专利权人与现专利权人之间的差异,当现专利权人未出现在原始专利权人中时,则在本次分析中认定为专利发生了转让关系。
在专利合作方面,科技创新园区内企业中存在专利共同申请的企业共668家,占所有获得过专利授权企业总数的12.8%。其中,631家企业曾与园区外的主体合作申请专利,占所有获得过专利授权企业总数的12.1%。从专利合作网络图来看,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之间的专利合作关系紧密,同时也与南京、杭州、武汉、苏州、成都等存在一定程度创新合作。北京市的专利合作程度最高,合作辐射范围最广,北京市内科技创新园区内企业与京外企业合作申请次数占园区注册企业专利合作总次数的68.1%。相较之下,广州市科技创新园区内企业主要倾向于与广州市内企业共同申请专利。
图 18 北上广深科技创新园区内企业域外专利合作次数排名前10城市(北上广深除外)
在专利转让方面,园区内企业作为原始专利权人对外转让专利的企业总数共473家,其中,有400家企业曾向园区外的主体转让专利,占所有获得过专利授权企业总数的7.7%。从专利转让情况网络图来看,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之间的专利转让关系密切,且部分专利权由北上广深科技创新园区企业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其他城市(杭州市、苏州市、东莞市、佛山市等)和部分中西部内陆城市(西安市、长沙市、成都市等)转移。广州的对外专利转移辐射范围最广,科技创新园区内注册企业向广州市外企业转让的次数占比达到了52.3%。
图 21 北上广深科技创新园区内企业对外转让次数排名前10城市(北上广深除外)
图 22 北上广深科技创新园区内企业对外转让专利目的地(单位:对外转让次数)
此外,科技创新园区内有1289家企业曾接受外部专利转让,其中有207家企业专利的原始专利权人为高校及高校附属的研究院、医院等科研机构,包括了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位于北上广深的高校,还包括了南京邮电大学、南通大学、重庆大学等位于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之外的高校。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园区的注册企业承担着创新链向产业链转化的核心纽带和空间载体作用。
本文通过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科技创新园区的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园区多以地块级小规模出现,主要位于中心城外第二圈层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超过三分之二的科技创新园区仍然是名副其实的创新类要素核心聚集地,其类型包括了知识型、产业型、服务型和复合型。科技创新园区内注册企业的地均专利产出强度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尤甚。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园区在创新网络的共建和产学研转换的环节中起到了跨区域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当前部分专家提出的“科技创新不能被规划”观点面前,科技创新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仍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关键的空间供给。
[3] 薛捷,张振刚.科技园区的创新链、价值链及创新支持体系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58-61.
[5] 孙久文,胡俊彦.科技创新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成效与政策方向[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45(02):22-34.
[7] 王亮,陈军,石晓冬.北京市科技创新空间规划研究:特征、问题与发展路径[J].北京规划建设,2019(05):147-152.
[9] 任俊宇,袁晓辉,胡晓亮.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空间布局及其演变规律研究——以北京为例 [J]. 北京规划建设, 2018, (04): 168-173.
[10] 黄亮,邱枫,胡美瑜.我国研发创新空间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上海城市规划,2018(01):77-82.
[11] 吕晓蓓,宋聚生.城市创新空间的演化特征与规划响应探究——以深圳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024, 31 (01): 63-69.
[13] 沈开艳,徐美芳.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集群模式的特征及主要政策[J].社会科学,2009(09):3-9+187.
[14] 蒋洪新,孙雄辉.大学科技园视阈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探索——来自英国剑桥科技园的经验[J].现代大学教育,2018(06):53-57.
[16] 池军,范建红.天津滨海新区集成创新战略选择与策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04):107-113.
[18] 胡航军,张京祥.创新型反向飞地——飞地经济模式的跨梯度创新发展[J].城市规划,2022,46(09):30-39.
[19] 高艳慧,宣翔,高雅茹.从专利合作视角看各城市间科技创新网络的演进——以西安市为例 [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24, 21 (03): 13-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上海警方通报“外国人劝阻吸烟者起争执”:铁某某(吸烟者)发现对方发出侮辱性言语引纠纷,正进一步调查
警方上门监控视频曝光,广西“亮证逼迫让路”事件“让路男”还原事件经过,再发声:希望纪委介入调查,女子公开道歉
Xbox大作PS5版大小曝光!8月12日正式上线主机独占游戏宣布关服!存活十二年了!